芦苇评论 | 拯救的话语

 

拯救的话语

——读黑塞长篇小说《悉达多》

(加拿大)芦苇

 

流浪的告白

一场像模像样的初雪如期而至,森林小径的入口处也铺上了一层薄雪。继续往里走,我就会经过一座桥,遇见一条河。

这条河是我亲近又钟爱的朋友,我熟悉它的四季,它的心情,它发出的哗啦啦的响声。它吸纳万物的灵气,又将所得毫无保留地奉献于世。当我看见它结冰的时候,也会想起它在春天里的样貌:载着毛茸茸的成群小鸭汹涌而来,犹如巨轮呼啸,驶入初春的森林。那种美,摄人心魄。它,一条穿过冬季的河!它来了!它在倾听!它在诉说!而我的心里也会涌起一些话语,一些在漫长冬季里堆积起来的话语,犹如刚刚解冻的河水那样,流向新的季节。

我站在它的边上,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另一条河。那是《流浪者之歌》(赫尔曼·黑塞著,徐进夫译,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版)中提及的一条充满传奇色彩的悟道之河。

这本告白式小说温情易读,其主角名叫“悉达多”,即佛陀释迦牟尼出家以前的名字,但这位“悉达多”并非佛陀本人,黑塞煞费苦心地借用大觉世尊之名来展现一位悟道者追求理想的漫长求索道路。在这神秘的生命旅程中,我们能不能感受到黑塞所感受到的孤独与执着?

古代印度的贵族青年悉达多相貌英俊,才识过人,家世显赫,过着养尊处优的“人上人”生活。他和亲人及挚友相亲相爱,父母更是以他为傲,期待他成为学者、祭司、王者。但长大后的悉达多发现,自己的知性、灵性都难以得到满足,便毅然踏上求道叩问之旅。他追随苦行沙门修行,聆听佛陀宣讲教义,还融入“世俗”,过上花天酒地的生活。他在享乐中消耗了人生的精华时光,逐渐感到现状远非理想,遂产生厌世之心。因寻找自我而失去自我的他,陷入绝境。

悉达多就像一个一步一步攀爬的登山者,原本仰望着山顶的阳光,以为到了跟前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拥抱永恒的阳光,就可以从容不迫地揭开命运的神秘帷幔,不料眼前所见的只有阴影。一路爬啊爬啊,本希望燃起对生的渴望,却被到达之时的无意义所围困。最后救了他的,是一条旧河。

这不是一本“讲故事”类型的书,如果从情节的跌宕起伏来看,它不在精彩小说之列。与黑塞的《荒原狼》和《玻璃珠游戏》相比,它与现实的距离更远一些,它弥漫着童话气息,而这出童话的主角实乃黑塞自己,他借主人公的寻道足迹抒写自己整个青春乃至整个人生的迷惘。

明知谜底难寻、破绽难免,黑塞却执意解开谜底。内敛的黑塞从小就与环境格格不入,他很早就知道,写作即为生命。成名后,他因持反战立场而为纳粹德国所不容,避居瑞士的卢加诺湖畔,虽然生计艰难,身居乡野,黑塞却不肯黯然遁世,他还不忘帮助被纳粹迫害的德国难民友人,始终以成熟的人道主义者之爱关注祖国命运。

二战后,黑塞成为公认的德国知识分子道德良心的象征,并获得歌德奖和诺贝尔文学奖。我喜欢黑塞这样的人,即使远离尘世,依然落足尘世,关怀现实。言行一致,梦想不虚,这也使《流浪者之歌》这一部寻找心灵奥秘的浪漫主义小说闪烁着理性光辉。

 

与爱相遇

悉达多离开挚友戈文达和佛陀之后,决心不靠言传之教诲,而靠自己的努力探究生命之谜、灵魂之谜。他先是徘徊于功名利禄中,结识了名妓渴慕乐和富商,并在前者帮助下获得商业成功。吃喝嫖赌,奢靡艳俗,他一一尝试。渴慕乐身为艳妓,本能地运用自己高超的性的手段,使悉达多沉迷得喘不过气来,欲罢不能。

可是,当渴慕乐越来越迷恋悉达多之后,却怀疑他身为“沙门”,不具备“爱人”的能力。悉达多反驳道,身为妓女,与不能爱人的沙门一样,是不懂爱的。“你怎么可以把爱当作一种艺术来操作呢?”此后,悉达多忆念起他所离开的家人、朋友、大觉世尊……他明白,寻欢作乐的日子到了头。他离开艳妓,离开他的城市,一去不返。

渴慕乐听到悉达多失踪的消息后,先是寻找,继而释然,她本性中的善和纯也渐渐回归,她感到身体中有一股新鲜的血液在涌动,那是生命之河藉由悉达多的离去赐予她的再生。她放走笼子里的小鸟,看着它飞向自由。从那以后,她停止接客。遇见悉达多,她才走近了爱情之门,而她的代价却是失去。

爱情,当然并非技艺。爱情怎可以变成技艺?

黑塞以“艳妓”为幌子,将“爱情”与“爱情技艺”区别开来,还原爱情的初始模样,可谓用心良苦。

人要是软弱起来,很容易在习惯与集体潜意识的推动中成为无知无觉者。如果不想被爱情的盔甲撞伤,就投降吧!就将爱情放在智力的天平上标个价吧!“爱情合同”“性合同”“婚姻合同”之类的时髦东西,与时俱进地出现了,这些充满“现代气息”的流行事物,听起来合情合理,让人在“爱情”中获得最利己的保障,不是吗?然而,人一旦陷入此种“精打细算”,爱情早已弃他而去。这些年,还齐刷刷地冒出很多书籍、婚恋专家、心理医生等,向公众兜售如何“钓”到富人美女……甚至将《孙子兵法》精髓、西点军校语录以及商场秘籍等,都添加到“爱情功课”中,使得宣讲“爱情技艺”的文字多如星辰,这些都是把爱情当作“技艺”来操作的实例。

黑塞在这部小说里通过渴慕乐的觉醒,把与爱情有关的这个道理讲得既透彻又明晰。我据此推测,黑塞也曾经深爱过。

 

与佛相遇

《流浪者之歌》是一本讲“大爱”的书。其中有一章《大觉世尊》,写了青年悉达多与佛陀的相遇。舍卫城中的每一个人都听过世尊之名。所有的人都像等待成长的孩子,渴望明了知识,获取一把走出深渊之门的钥匙。所有人都渴望在与这个世界的相爱中找到一条觉醒之路。

大觉世尊一路静思默想,将觉悟体验传授给弟子,弟子再将其教诲传播于世。他对人间的慈悲,不单在于行走与教诲,还在于他所强调的“平等”。他对弱者的慈爱发乎真心,他对“弱肉强食”的否定饱含着爱。

我们从佛教经典中想象过佛陀的形象,从世界各地的佛像中瞻仰过佛陀的形象,但很少有好看的小说描述过如此激动人心的一刻:与佛相遇。当我读到舍卫城中的这一幕,内心感动不已:

 

佛陀一路静静地走着,专注于他的禅定和疑虑之中。他那安详的面容上,既无欢乐,亦无忧戚。他似乎是在他的内心之中微笑着。他一路走着,默默地,从容地,带着那副隐约的微笑,好像一位健康的婴儿。

 

戈文达见到佛陀之后,心就被吸走了,立即加入僧团,追随佛陀。悉达多与好友相拥而别。

当悉达多在纷繁思绪中又一次遇见佛陀时,他说出了自己的疑惑。他说,佛法的目的在于助人离苦得乐,而世尊的觉醒与觉悟是通过自己独一无二的体验达成的:“利用思维,运用禅定,透过知识”。

悉达多痛苦地向世尊坦承,世尊觉悟一刻体验到的一切无法通过言传身教传授给他人:

 

大觉世尊的教言里面含容很多东西,教导很多事情——例如怎样过正直的生活,如何避恶向善,等等。但有一样东西,不在这种明白有用的教诲之中,世尊在成千累万的婆罗门中独自证悟到的那个秘密,不在这种言说里面。这是我在听您说法时想到、体会到的一点。这就是我为什么要继续走我的道路,不再寻求其他更好教义的原因……

 

佛陀知道难以劝说悉达多留下,就以不变的友善和坚定,对悉达多的未来献上祝福和警言。悉达多将佛陀的一切刻在心上,在后来的岁月中时常回味,他在佛陀身上看到一个征服了自我的圣者是如何行、坐、住、卧,如何看人,如何微笑的……他决心也要征服自我。

若干年前,当我第一次读到《流浪者之歌》的时候,感动之余也颇感好奇。我期待着黑塞能在以后的篇幅中解答悉达多的疑惑,我的疑惑。我好想知道,一个否定了言语教诲的悉达多,该给出怎样的答案才不辜负佛陀在只陀园林中的教导。一个毅然离开了导师的求道者该怎样完成他的圆融统一。

现实与精神的双重国度,如何才能避免一场惨烈的隐形战争?

说实话,我期待一个结局,它必须震撼我心。

 

与河相遇

我未曾料到,黑塞的答案,竟然只是一条河!从来没有哪部小说将河写得如此激荡。

如果不曾遇见黑塞笔下的这条河,关于河的哲思,我会首先想起赫拉克利特,他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河在不断变化中,谁能否定这一点呢?

悉达多在追寻一生之后,对人世失去信心。他认定自己曾经的胡作非为罪不可赦,自己布满污点的灵魂早该摆脱尘世的藩篱!他来到河边,年轻时,当他还是苦行沙门时,他离开佛陀后倍感孤独,一位摆渡人将他从这条河的那一边渡过来。如今,老去的他站在河的这一边,饥渴难忍。

经过了漫长岁月之后,他在清澈的河水中看见了自己丑陋的面容、形体。他向自己的倒影吐口水,他凝视着河水里的天空倒影,如同凝视着一片永远也无法靠近的虚空,他看见了死神,他好绝望!他的身体和灵魂早已死去,他巴不得一死了之!

就在他投河赴死的那一刻,流淌的河水留住了他,向他发出“生”的呼唤:

 

一个来自他的灵魂深处,来自他的疲惫生命深处的声音。那只是一个字,只是一个音节,他曾不假思索地随口混念,但却是古代一切婆罗门祷词起首和结束要用的一个字——神圣的“唵”字真言,而它的含义则是“完美”或“至善”。

……

“唵。”他在心里朗诵道,于是他觉知了梵,觉知了生命的不灭;他忆起了他所忘失的一切,忆起了那神圣的一切。

 

黑塞用了许多句子述说河水的秘密,即,河在永恒的流动中向人们传递生的奥秘。悉达多从河水的流淌中重新想起“一切万法皆悉无常不实”,重新回顾自己的成长,他从河水中感受到世间最美的声音、容颜。

河水通晓时间的秘密,它是永恒:它既是一切,又不是一切;它既在此处,又不在此处;它既安静着倾听,又咆哮着诉说;它既古老,又年轻……

从沉沦中获得新生的悉达多,自此安稳地拜河水为师,拜婆薮天为师,成为摆渡人。人们听说之后,纷纷来到河边,向师徒二人倾诉心事,希望得到智者的言传教诲,所谓的“观河法门”更是被传得神乎其神。两位摆渡人就像沉默的河水那样,微笑,倾听,并不传授任何生活技艺和人生道理。他们勤劳地渡人过河,以行动传递毕生的体验:像河一样倾听,像河一样与万物融为一体,像河一样与时间和解。像河一样,蕴藏一切,呈现一切。从厌弃“自我”到渡人度己,悉达多不再执念于“自我”,而是回到社会,重新去爱。

一行又一行,一页又一页,字缝里,书页间,无不行走着思与美的精灵。那些富有神秘气息的激情文字,深邃优美,展露了诗人黑塞内心的尖锐矛盾和迷人哲思。

 

拯救的话语

该书的结局平静而美好:悉达多的老友戈文达从好友脸上看到了人生的全部秘密。这结局简直平静到并没有讲出什么!但黑塞却用了极不平静的语言描摹这份觉悟:

 

他不再见到他的好友悉达多的面孔了。相反的,他却见到了其他种种的面孔,许许多多的面孔,一连串川流不息的面孔之河——数以百计,数以千计的面孔,都在不断地出现着、不断地消失着,同时却又似乎仍都存在着,都在继续不断地改变着,都在不断地自动更新着,而所有这一切的面孔,仍然只是一个悉达多。

 

戈文达从悉达多微笑的脸上感受到觉悟者的慈悲与宽厚,感受到生命中曾经热爱过的有价值的一切。那就是“无我”之中的“自我”啊,那就是“圆融统一”啊!

难道,这便是结局?

黑塞并没有完全解答我的疑惑。悉达多在河边悟到的圆满,佛陀并非没有提及。然而,他在河边的所悟,经由诗人黑塞的笔触,的确又有不同!悉达多当初不肯领受答案,宁愿独自上路,让人好生敬佩!那一刻,多么孤独,多么勇敢!

黑塞的一生都在寻找内在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平衡。他向往寻常人家木制餐桌上的烛光,他留恋独步沙漠之时的遥望孤星,世俗和超越,他都深深眷恋。

黑塞对青春、对年轻人内心的悸动非常熟悉,他知晓燃烧在青春深处的生命之火。那样的痛苦与执着,犹如强光,灼烧着每一颗不安的心灵。那样的需求不仅仅属于黑塞。人因理性而自由,又因自由而完善理性,向内追索的声音或许微弱,却与众不同,此即主体意识,灵魂的全部秘密都与此有关。

自从记住黑塞笔下的这条河,我眼里的河变得不同寻常。

黑塞用了数万字的篇幅,讲述了话语和教诲的“无意义”。但他在语言中所娴熟运用的隐喻、意象、哲思,以及贯穿全书的激情和澄澈的诗意,打动了初读此书之时的我。不同的灵魂在同一躯体中激烈交战,这证明了灵魂的多样性和矛盾性,而面对这一点,需要莫大的勇气。至今怀念那样的时刻:若干年前的我,沉迷于一条叩问之河,并携带着它的美一路走下去。那样的美,属于生命中充满拯救意味的动荡一刻。 


——发表于《书屋》杂志2022年第5



《异乡人之书——芦苇散文集》已于2022年8月16日在美国出版,全球发行,可在全球亚马逊及各大书店下单购买。

——请到以下的亚马逊站点购买《异乡人之书——芦苇散文集》纸质版和电子版)

【注:以上链接仅供参考,请根据您所在的国家和地区,在全球Amazon Sites中搜索书名“异乡人之书——芦苇散文集” ,即可查询该书的相关信息并下单购买。】

——《异乡人之书》(纸质书)已在英国的 Book Depository上架,全球免邮费。

——《异乡人之书》(纸质书)已在美国 Barnes & Noble 书店上架,请查询分店库存或下单后到店里领取。

——其他可购买《异乡人之书》电子书的一些链接:
 Kobo    Scribd   Indigo   PChome 24h书店(台湾) 

欢迎访问芦苇的个人网站了解更多作品信息: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芦苇评论 | 一个人的世纪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