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随笔 | 你是否还在流浪?

你是否还在流浪?

(加拿大)芦苇

(发表于《雅白话》微信公众号,选入徐南铁主编的《2020中国年度随笔》)

 

今天是四月二十一日,我坐在家中壁炉边上的枫木书桌旁,刚泡好的一杯绿茶还热乎乎的,散发出一缕淡淡清香。

眼前的电子书停留在《海德格尔与阿伦特通信集》中的《目光》这一章,“目光”在德文中也有“闪电”之义。我想起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曾经指出,存在不是存在者,存在是存在者得以被理解的境域。不知为何,我非常喜欢这句话。我理解了这句话的的含义了吗?

抬起头,已长出绿芽的木兰树在微风中轻轻晃动,草地绿了一半,春意渐浓。可是几片雪花却惟恐春来,依依不舍地亲吻着大地,接着,我竟见到了阳光。越来越密集的雪花在阳光中像一只只小白虫,它们灵巧的身影飞来飞去,与初绿的草融为一体。披着黝黑外衣的小松鼠嗖的一声跳上篱笆,身体微微颤抖着。黄雀鸟在院子里蹒跚几步,就停在一块青砖上,目送飞雪离去。对于我这样一个喜欢懒散地漫游于精神世界的人而言,我没有错过阳光沐浴下的青草上的水珠。这个傍晚有点神秘,一如从前的四月:出其不意中飘来一个雪天,然后春暖花开。

但这个春天又有不同,一场新冠疫情让全世界停下了它繁忙的脚步,与罹难者悲惨遭遇有关的画面也通过网络传遍了全世界。中国的武汉封城三个月,刚刚解禁不久,我从好友的朋友圈相片中看到武汉的春花已经开了。我敬重的作家方方也在微博中说,颇有些读者到文联大院给她送花,我猜那些姹紫嫣红的鲜花,都是当地的吧。毫无疑问,武汉这座留住了黄鹤楼的名城,也是方方倾心守护的“家”之所在。说起黄鹤楼,谁不知道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黄鹤楼上的感慨。到底是黄鹤楼成就了名诗?还是名诗成就了黄鹤楼?一千多年前的幽思,一千多年前的“汉阳树”与“鹦鹉洲”,我们至今还能在吟诵中拥有它们。千百年来,美丽的语言与美丽的黄鹤楼一样,古朴、优雅、美轮美奂,住在吟诵者心里。

我又环顾四周,我的有些凌乱又充满生机的家。灰色布艺沙发的两个角落里摆着四个棉布抱枕,软绵绵的,舒适又好看,我花了整整两个周末才在Pier 1淘到的。其中两个是纯蓝色,另两个的图案是几株抽象的苹果树。树干粗粗的,树冠圆圆的、亮亮的,树梢上挂着的灰蓝色椭圆小树叶像闪烁的繁星。沙发边上立着一盏落地灯和一盆吃力向上长的绿竹盆景。地上少不了孩子们总也没空收拾的玩具弓剑、扑克和过期杂志等。

墙上挂着孩子们手绘的许多“世界名画”。有梵高的《向日葵》和《星夜》,有加拿大画家约翰逊的《杰克松》,还有莫奈的《日出》和《睡莲》等。闲时望着这些稚气又无忧无虑的“赝品”,我总是心中一暖,仿佛在童年的某个憧憬时候见过这些画,感到满足。沙发旁的茶几储物层里有一些手工卡片。那是我和先生在母亲节、父亲节时收到的来自孩子们的礼物,孩子们不忘在一笔一划绘制的英文贺卡中加入一两句中文,如“谢谢爸爸”“谢谢妈妈”“我们爱您”等。他们是认真的,认真地守护他们并不精通的汉语。他们偶尔会从学校给我发来中文短信:妈妈,今天雪很大,开车小心一点……

因为有家,就有了理解与爱,这多么美好。

离开中国后,汉语也成了我随身携带的一件无声行李,它和家里的一切温馨、凌乱一样,给我真实的家的感觉。

人在世界上需要一个家,需要一个住下来的地方,房屋由此产生了。当我在欧洲看到那么多高耸入云的教堂时,便忍不住想起一句动人的话,教堂是上帝建在人间的家。

“家”,一个令人魂牵梦系的词!大地上的凡人离不开它,上帝也离不开它。

与“家”的温暖相比,有一个词冰冷得叫人心碎:“流浪”。从字面上看,流浪当然是指一个人行居无踪,没有家,没有可以安顿下来的地方。

但在哲学家看来,事情不止这么简单。海德格尔就说过:“诗是真正让我们安居的东西”。他想说出什么?为什么诗可以让我们安居?

让我们看一下他在《人,诗意地栖居》一书中的原文:“‘人诗意地安居’更毋宁是说:诗首先使安居成其为安居。诗是真正让我们安居的东西。但是,我们通过什么达于安居之处呢?通过建筑(building)。那让我们安居的诗的创造,就是一种建筑……如果我们循此寻求到诗的本质,也就把握到安居的本质。”

哲学家想让人通过把握诗的本质来把握安居的本质。照我的理解,诗的本质主要是指诗人返回“故园”、亲近本源的创造,即building

那么,安居的本质也和诗的本质一样,就在大地之上,在存在者的存在之中,在“建造”之时。

这当然不只是指我们住在大地上的一座房子里,也不只是指我们正在盖我们的住所。这里的“安居”,更指我们何以安顿心灵,即我们的精神世界以何安居。

哲学和宗教的兜兜转转都绕不开这一点。

人应当拥有一个精神家园。这个“家”的秘密不在红砖绿瓦,不在黄金白银,它的“建造”甚至不需要任何同伴,一颗尚在跳动的心就是它全部的秘密。

这个精神之“家”根植于心灵,以想象力为基石,以“思”为道路。穿过七彩彩虹横跨过的天空,穿过草长花开的大地,穿过诸神齐声呐喊的宫殿,穿过芸芸众生以“思与诗”为质料所创造出的闪电般的奇迹……

但我们如何理解这一切?想象中和现实中所出现的这一切?我们如何理解所有凡人不平凡的开端与终将平凡的结局?如何理解众神俯首微笑之时的人性光辉?如何理解凡人对安居的渴望?这想象的境域又如何让每个人能够彼此理解并诚实相对?我们最终能否理解自己作为存在者的存在?

我看见“思”化作语言,翩然而至。

即便是无声之物,也会通过我们的心灵振动化为“轰鸣”的语言。“存在者得以被理解的境域”就是存在本身,它广阔到没有边界,它发生在每时每刻。它带来快乐和圆满,带来理解。

精神之“家”正是通过“思”,以“语言”来“安居”的。

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人们的身、心,至此不再流浪。

人的心灵唯有靠语言才能实现其安居。

当我从海德格尔的语言观阐述中回到现实的时候,我不免又想到最近被新冠疫情彻底改变了的世界。“在家工作”和“社交距离”成为大多数人的生活常态,出门买菜像奔赴前线,顾客和营业员之间隔着玻璃板,回到家里要戴上手套,对着内外包装喷洒消毒液。买一次菜从出门到回家、洗完澡的整个流程,就花掉将近一天的时间。这真是前所未有。我喜欢的林中漫步也成了奢望,我依然到家附近的小森林去,但我却为不习惯戴口罩而伤神。为了减少呆在户外的时间,避免被他人飞沫所“误伤”,我将散步改为跑步。这么一来,我原先在漫步时所感受到的诗情画意——一种富有哲思气息的“时间性”存在,那种流水般地陪伴着我的一分一秒的“时间感”完全消失了,一场单纯的体育运动令我头晕目眩,很快就冒出一身大汗。困难还不止于此。还会遇见同样在锻炼的人,得装作胆大或者胆小,避免与人交谈。我从未遇见过跑步时戴口罩的人。市中心的最醒目广告牌上,“请您呆在家中”代替旧的商品广告语,成为最新时尚。

我在手机上记录了这些莫名其妙的时刻,这些出乎意料的瞬间,记录了一家人“共宅”的点点滴滴……也许哪天,我也愿意像别人那样,写个“2020年春天日记”之类的系列文章,也许,我什么都不愿意写。但这个念头却使我联想起方方日记和文学。

作家落笔之时,“思”化作文字,他的思想和创作理当自由。而他所写的,或可揭示一点什么,或者什么也揭示不了。方方和同行们以创作的作品为“家”,这也算是作家的“安居”,是“存在”自身的要求。一位作家身居“禁足之城”,写点什么,不成问题,但如果别人要求他什么可以写,什么不可以写,那就马上成了问题。

如果思想不自由,语言被控制,无论一个人身居闹市还是归隐乡野,无论一个人富可敌国还是身无分文,他都只是处于流浪状态中,他找不到精神家园。试问,他以何种建造的方式使心灵得以安居呢?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这个结论不是存在的结束,而仅仅是开始。从这里开始,理解,判断,言说,理解。

守护语言就是守护所有人的精神之“家”。守护语言,最需要保证思想的自由,那是一个人最具本源意识的冲动和力量。斯宾诺莎曾经说过,人有两个天赋人权不可被剥夺:感情的自由和思想的自由。思想的自由要求言论自由。人若失去言说的权利,就不能算是住在“语言”中,没有了“语言”这个“存在的家”,“存在”和“存在者”又从何谈起呢?“存在”是看不见的,它通过“存在者”予以显现,通过人在大地上的劳作以及对劳作的思考予以显现,例如农人建屋、村妇砍柴、诗人写诗等。

用语言建筑我们的精神之“家”,用经过深思的诗意语言建造我们的心灵安居之所,这才是值得珍惜的命运。思考和语言或许总有所缺,那又何惧?我们活在无奈和局限中,“思”以它的智慧召唤我们。人只有敢于捍卫“说话”的权利,才不至于“无家可归”。如若放弃,那他在人世间所得到的“家”就只是由几片碎瓦搭建而成的囚笼罢了。守护思与言说的自由,人才会“有家可归”,这关系到存在本身。

写到这里,我也想引用陈家琪教授在他《敢问“家”在何方》一文中的一段话来作为结束语,因为这也是我这篇文章希望能够有所阐述的道理:“如此看来,如海德格尔所言,只有语言才是存在的家了。其实只要我们谈论着‘家’,这本身就是‘回家’的一种形式。我们就在‘家’中,只是对它的束缚和所可能给予我们的新的意义关系无所意识而已。意识到了,也便知道了‘回家’,就是尽可能丰富的言说和守护,那也是一种权利,一种生来就有的权利。”

 

 ————————————————


《异乡人之书——芦苇散文集》已于2022年8月16日在美国出版,全球发行,可在全球亚马逊和各大书店下单购买。

——请到以下的亚马逊站点购买《异乡人之书——芦苇散文集》纸质版和电子版)

【注:以上链接仅供参考,请根据您所在的国家和地区,在全球Amazon Sites中搜索书名“异乡人之书——芦苇散文集” ,即可查询该书的相关信息并下单购买。】

——《异乡人之书》(纸质书)已在英国的 Book Depository上架,全球免邮费。

——《异乡人之书》(纸质书)已在美国 Barnes & Noble 书店上架,请查询分店库存或下单后到店里领取。

——其他可购买《异乡人之书》电子书的一些链接:
 Kobo    Scribd   Indigo   PChome 24h书店(台湾) 


欢迎访问芦苇的个人网站了解更多作品信息: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芦苇评论 | 一个人的世纪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