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文学评论 | 永志不忘


永志不忘

——读博尔赫斯小说《刀疤》

(加拿大)芦苇

(发表于《中国作家网》“芦苇作品集”)

 

博尔赫斯擅长制造叙述陷阱。

读者跟随他的文字行进时,不知何处会突如其来地冒出分岔小径,也难以预测博尔赫斯自己会在哪里悄然现身。

不期而至的,还有性格各异的剑侠武士、不失威严的叛徒恶棍、寻宝觅仇的梦中之人等。真的,我一直都相信,读者与作家之间不是简单的读与写的关系,而是肝胆相照的共创造、同生存。阅读行为若能勤于运用人的深层智力,那么它与作家的倾心创作一样,是高级的创造性活动。也许,一位作家的最浪漫心愿只是遇见一位最懂他的读者。博尔赫斯被称为“作家的作家”,故而,他对读者智力的苛求也是显而易见的。读者在他的文字迷宫里奔跑,惊叹,跌跌撞撞,或欢喜,或悲伤,最紧要的是,读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那里充斥着生与死的碰撞,爱与恨的冲突;那里的布局既简单又复杂,既百转千回又笔直得就像只画着一条直线;那里回荡着令人久久难以忘怀的生之气息,那是由不肯落败的虚构人物从死神手里夺回来的希望。

《刀疤》这部短篇小说读起来就像在观看一部悬疑电影。主人公穆恩的叙述不但充斥着博尔赫斯叙事所独有的紧张感,而且也展现了人物过度沉湎于自己所讲述之事的不可自拔感,小说以富有强烈氛围感的画面再现了主人公从未遗忘的一段往事,惊心动魄。这些清晰的回忆真实得就像发生在昨天——主人公从未忘却任何细节。

小说开门见山地向读者介绍了一道刀疤和它的主人:

 

他脸上有一条险恶的伤疤;一道灰白色的、几乎不间断的弧线,从一侧太阳穴横贯到另一侧的颧骨。他的真实姓名无关紧要,塔夸伦博的人都管他叫做红土农场的英国人。那片土地的主人,卡多索,起先不愿意出售。我听说那个英国人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主意:他把伤疤的秘密故事告诉了卡多索……红土农场的土地上荒草丛生,河水苦涩,英国人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跟雇工们一起干活。据说他严厉到了残忍的地步,不过办事十分公道。还说他爱喝酒,一年之中有两三次躲在那个有凸肚窗的房间里,猛喝两三天,再露面时像打过一仗或者昏厥之后苏醒过来似的,脸色苍白,两手颤抖,情绪很坏,不过仍旧跟从前一样威严。至今我还记得他冷冰冰的眼神、瘦削精悍的身躯和灰色的小胡子。他跟谁都不来往,他的西班牙语也确实差劲,讲起话来像巴西人。除了偶尔有些商业信函或者小册子以外,从来没有人给他来信。

 

博尔赫斯的文学图景试图概括人类的共同命运,因此连主人公的名字也显得“无关紧要”。可是,当我们追随小说家充满激情和悬念的叙述“到达”文末时,我们就会恍然大悟:其实,就连刀疤也是无关紧要的,小说家想要传达的,是比这位怪人和这道刀疤的来历更为重要的东西,他要在读者心中唤起的不止怜悯。

《刀疤》讲述了告密者穆恩的故事。小说家十分机智地以被告密者的语气讲述了一段经历,再让小说中的听众(即一位名叫“博尔赫斯”的人)询问起穆恩的下落,最后才由叙述者揭开谜底,承认自己即为穆恩,并对“博尔赫斯”说道:“难道你没有看到我脸上带着卑鄙的印记吗?我用这种方式讲故事,为的是让你能从头听到尾。我告发了庇护我的人,我就是文森特·穆恩。现在你蔑视我吧。”

原来,这道刀疤“雕刻”着穆恩的悔恨:一颗痛苦心灵的耻辱;一个贪生怕死之人的软弱;一份与洁净灵魂黯然告别的绝望。

故事发生在爱尔兰独立运动期间,被告密者曾经救过穆恩,但穆恩却因贪生怕死而告发了他,致使恩人被捕遇难。被俘前,恩人听到穆恩正在电话里告发自己,就从墙上的兵器摆设中抽出一把弯刀,在穆恩脸上“留下了一条半月形的永不消退的血的印记”。穆恩领到赏钱后逃往巴西,而他脸上的那道刀疤,从此就成为他生命中形影不离的一个印记。

苟活下来的穆恩并非没有别的选择。他本可以通过整容术抹去刀疤,像普通人那样,正常地工作、生活,变着花样让家里的蜡烛亮得不平凡;他也可以保持沉默,不再提起与刀疤有关的任何事情;他还可以选择遗忘——我指的是那种真正的遗忘,只要他常年累月地逃避,不去面对真相,真相就会慢慢离去,直到烟消云散。曾经的所作所为,曾经的悔恨与伤痛,他都会通通忘光。他甚至终将忘记,自己也曾经有过理想。谁都不会关心他那颗冰冷的心,谁有空管他曾经是谁?生活、历史,常常只是“白白过去”而已。

是啊,他可以选择遗忘,抹去耻辱,蜷缩在一个无人知晓来历的城市里,了却残生,凭他的威严、才干,他能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做一个体面公民;他也可以装疯卖傻,稀里糊涂,无精打采。让日子如同没有知觉的河水般流走,没有比这更好的虚度年华的方式了。

如果结局如此,那就太过平常、太过真实了。

穆恩选择了不一样的人生。

自从告密这件事发生以后,他虽然活了下来,但是记忆却变成一把弯刀,插入他的五脏六腑。他知道,自己的身心已死,唯有刀尖与身体的触碰之痛才是自己的宿命。

过往的耻辱成为穆恩的噩梦,他睡里梦里都忘不了。他活得像一个贼——心灵的原野寸草不生,独居的他就像孤家寡人似的,被困在孤僻的小岛上,没有爱情,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他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条出路,一条使心灵能够重见光明的出路。他开始忏悔。他找到一切机会,郑重而怜惜地袒露自己的秘密,他不厌其烦地向人们诉说自己令人不齿的罪恶行径,每次,他都认真地把脸上的刀疤指给别人看。

像举行一场又一场必不可少的忏悔仪式,他一次又一次地主动揭开自己的疤痕。他看清了年轻时的自己,那样的活法真让人感到害臊。

那一道月牙形刀疤不仅刻在他的脸上,而且刻在他的心上。它仿佛有话要说,等待倾诉之后的被宽恕。它所承载的不仅仅只是肉体之痛。

被告发的人早已死去,却在告密者的忏悔中栩栩如生,而活下来的告密者却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诉说中,判处当年的自己死刑。在穆恩看来,自己苟活在死去之人的阴影中,他总是想起自己是踩着别人的尸骨才活下来的。

告密者穆恩以被告密者的身份向别人讲述这个故事,这既是博尔赫斯独具匠心的叙事陷阱,也是一种极有深意的角色置换,即穆恩如死去一般地活着,而逝者如活着一般地死去。

这道刀疤也是脆弱的、罪恶的、不忍直视的一段历史。

《刀疤》这部小说体现了人类与自身恶的艰难抗争。人在面对死神追捕时,为了卑微地活下去,放弃了道德、理想、良知。人们以“活下去”为唯一目标,心安理得地做着泯灭人性之事却毫无悔意,只有少数勇者敢于面对这样的“伤疤”,敢于寻找惨痛之后的精神获救之路。

人类与自身恶的对峙,既包括个人从恶中幡然醒悟,引以为戒,也包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历史和现实之恶进行脱胎换骨式的透彻清算。

“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不能面对自身之恶的人是看不见未来的,假如没有道德和精神力量的指引,人很容易陷入“非人”的陷阱。假如人生存于世,拒绝与死神搏斗,假如人在这场搏斗中不能看清人与其他物种的区别,假如人仅仅为了活着而活着,那么等待在前的,除了死亡的深渊还有什么?

同样,不能面对自身之恶的民族和国家,也一样前途渺茫。未经审判的历史之恶如同穆恩脸上的刀疤,如若加以隐藏,或用谎言加以掩饰,真相和历史的经验教训就会渐行渐远,人们善恶不分,只相信弱肉强食,即使身披现代时装,依然像生活在原始丛林之中,满眼只见树皮兽肉,远离现代文明。人们将出卖良知、放弃真理视作理所当然,频繁作恶却从不悔恨,人性光辉荡然无存。因此世界各国的人们建造博物馆和纪念碑,为淹没的巨轮,为战争受害者,为集中营受害者,为各种各样的灾难……这一切,不为“作秀”,只为从中吸取教训,永志不忘,避免悲剧重来。

当我在泰坦尼克号巨轮沉没纪念馆中看到一双儿童鞋时,我忍不住落泪;当我在玛雅遗址上看到“人祭球场”时,我无法理解曾经的历史;当我站立在诺曼底阵亡军人公墓前想象1944年的那次登陆战役时,我为人类的永久和平祈祷;当我在华盛顿朝鲜战争纪念碑前看到美国士兵雕像群时,我又怎能不想起在同一场战争中,从我热爱的那片土地上前往同一个战场的很多年轻战士在那之后就再也见不到家乡的油菜花开!我又如何能不想到在任何年代,都应当以追求最大可能的和平与自由为人类的使命……

这便是纪念和拒绝遗忘的意义。

我还联想到上个世纪发生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那也是中华民族脸上抹不去的一道伤疤,疤痕之下尸横遍野,暗藏着愤怒的火焰……经历那场劫难而死的同胞早已在人间无立足之地,无论他们曾以多么年轻的生命美丽过……如果这一场浩劫未能被彻底审判,他们的灵魂将无处安息,将永远漂流在阴暗之处……在那个人人自危的荒唐年代,告密成为无可避免的生活方式。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亲人之间,朋友之间,师生之间,邻居之间,人与人之间,彼此猜忌,随时反目成仇,人性的简朴之美荡然无存。文革离现在并不遥远,“疤痕”还在美丽的国土上撕裂人心。如果不能正视这一道丑陋“疤痕”,而是一味遮掩、巧言粉饰,甚至无法分清罪与非罪,为始作俑者开脱,那无数遇难同胞的死,就只是毫无意义地风化成了累累白骨。只要人们还在对这道“伤疤”施以“整容术”,继续粉饰、美化,那么,又能以何种方式来告慰死难者?最令人感到不安的是,整个民族将因此失去未来。试想一下,谁愿意活在那种墓地般阴森的黑暗氛围中?谁愿意活在饥荒阴影中?对以“告密”和“阶级斗争为纲”为生活方式的恐惧,就像一把高悬头顶的利剑威胁着每一个人。巴金先生曾经希望建立“文革博物馆”,并且身体力行,写下《随想录》,痛陈当年的“平庸之恶”。还有少数过来人,包括曾经作恶的“红卫兵”和“革命小将”等,在离世前主动向受害者作公开道歉。这些勇揭“伤疤”的行为虽然姗姗来迟,但相比于大多数当事人捂着“疤痕”的寂然无声,还是很值得赞美的。

每一份源自恐惧的沉默,都会加深恐惧。

这绝不只是一个施害者和一个受害者之间的事。

写到这里,我为博尔赫斯的匠心而喝彩,我仿佛看见失明前的博尔赫斯举着火把,指着古老洞穴中的一幅神秘岩画,他站在那里,狡黠地微笑着。我也对穆恩不同寻常的忏悔满怀敬意。博尔赫斯所描摹的这位告密者,最终以余生的反省,成为了一个自觉的人,一个勇于直面人性之恶的勇士,一个敢于揭露自身罪恶、重新审视理想的觉醒者。他的觉醒的价值通过博尔赫斯的名声而永远为人称道。


——————————————————

《异乡人之书——芦苇散文集》已于2022年8月16日在美国出版,全球发行,可在全球亚马逊和各大书店下单购买。

——请到以下的亚马逊站点购买《异乡人之书——芦苇散文集》纸质版和电子版)

【注:以上链接仅供参考,请根据您所在的国家和地区,在全球Amazon Sites中搜索书名“异乡人之书——芦苇散文集” ,即可查询该书的相关信息并下单购买。】

——《异乡人之书》(纸质书)已在英国的 Book Depository上架,全球免邮费。

——《异乡人之书》(纸质书)已在美国 Barnes & Noble 书店上架,请查询分店库存或下单后到店里领取。

——其他可购买《异乡人之书》电子书的一些链接:
 Kobo    Scribd   Indigo   PChome 24h书店(台湾) 

欢迎访问芦苇的个人网站了解更多作品信息: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芦苇评论 | 一个人的世纪回眸